当前位置:首页圣陶资讯

圣陶资讯

圣陶教育|田慧生——教学成果奖是课程改革带来的“红利”



基础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基础环节。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内容和要求,是党和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从2022年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名单可以看出,聚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不在少数,这一方面说明从2001年开启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涌现出许多典型经验,另一方面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为梳理课程改革成果、呈现经验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载体。

为积极应对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网络新媒体迅速普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方式不断改变、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深刻变化等对基础教育带来的新挑战,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发展进入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

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研究制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增强思想性、时代性、适宜性、可操作性、整体性。

与此同时,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正式拉开波澜壮阔的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序幕,至2017年12月,颁布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20个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八年磨一剑,完成了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顶层设计。相关教材修订工作随即展开,预计2024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

从2014年开始的全面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义务教育课程的主要变化表现在:

关于课程方案。一是完善培养目标,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结合义务教育性质及课程定位,从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三个角度,明确义务教育阶段时代新人培养的目标要求。二是优化课程设置,整合小学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原思想品德为“道德与法治”,九年一体化设计;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科学、综合实践活动开设起始年级提前至一年级;落实中央要求,将劳动、信息科技及所占课时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三是细化实施要求,增加课程标准编制与教材编写基本要求;明确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职责、制度规范,以及教学改革方向和评价改革重点,对培训、教科研提出了具体要求;健全实施机制,强化监测与督导要求。

关于课程标准。一是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二是优化课程内容结构,基于核心素养要求,遴选重要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技能,精选、设计课程内容,优化组织形式;涉及同一内容主题的不同学科间根据各自的性质和育人价值,做好整体规划与分工协调;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要求。三是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依据核心素养发展水平,编撰学业质量标准,引导和帮助教师把握教学深度与广度,为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等提供依据。四是增强指导性,各课程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学业要求”“教学提示”,细化了评价与考试命题建议,注重实现教、学、考的一致性,增加了教学、评价案例,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教”的指导,做到好用、管用。五是加强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基于对学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领域发展水平的评估,合理设计小学一至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依据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变化,把握课程深度、广度变化,体现学习目标连续性和进阶性;了解高中阶段学生特点和学科特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

普通高中课程主要变化表现在:

关于课程方案。一是明确普通高中教育定位,针对长期以来存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强调普通高中教育是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不只是为升大学做准备,还要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做准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二是优化课程结构,在英语、日语、俄语等外语科目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保证共同基础,并为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提供有选择的课程;进一步明确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可以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自主招生录取提供参考;合理确定各类课程学分比例,在毕业总学分不变的情况下,对原必修课程学分进行重构,由必修课程学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学分组成,适当增加选修课程学分,既保证基础性又兼顾选择性。三是强化课程实施制度建设,进一步明确课程实施环节的责任主体和要求,从课程规划、课程标准、教材、教学管理以及评价、资源建设等方面,对国家、省、学校分别提出要求;增设“条件保障”部分,从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设施和经费保障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增设“管理与监督”部分,强化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课程实施的责任。

关于学科课程标准。一是凝练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教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等方面的独特育人价值,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各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相应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并围绕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提出考试评价的建议,目的是切实引导各学科教学在传授学科知识过程中更加关注学科思想、思维方式等,克服重教书轻育人的倾向。二是优化教学内容,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从学科特点出发,以学科核心素养为纲,重新梳理和安排了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的课程内容,既保证学生达到共同要求,又实现个性发展;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并以活动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重视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将党的重要思想、重要观点、重大判断、重大举措等,结合各学科特点,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努力呈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新成就、新成果。三是增加学业质量要求,各学科新增加“学业质量”部分,建立新的质量观,改变过去单纯看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明确学业质量是对学生多方面发展状况的综合衡量,即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达到的等级水平;提出了学业质量标准,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更加关注育人目标的有效落实,也为阶段性评价、学业水平考试和升学考试命题提供重要依据,促进教、学、考有机衔接,形成育人合力。四是增强指导性,每一个学科课程标准的主题内容均由“内容要求”“教学提示”“学业要求”等部分组成,并依据学业质量要求细化了评价目标,大部分学科还增加了教学和评价案例,强化了对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考试评价的具体指导,增强了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基础教育课程既要继承“昨天”的成功经验,又要解决“今天”的实际困难,更要展望“明天”的发展方向,在继承中前行,在改革中完善,使基础教育课程充满活力、历久弥新。基础教育课程要做到与时俱进,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改革。

落实中央精神要求。必须贯彻落实中央新精神新要求,及时将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与中央新精神新要求对标对表,全面检视中小学课程体现新精神新要求情况,系统梳理新精神新要求中需要且适合进入中小学课程的内容,明确“进什么”“怎么进”“进到哪”,不断修订完善提升课程育人功能。

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2023年5月,教育部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从14个方面对全面深化课程教学改革作出了系统部署,特别对推进核心素养的落地转化、教学方式的变革创新、优秀教学成果的宣传推广、地方和学校课程规划的研究制定等改革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全面落实好深化改革行动方案,将为新课改持续推进提供强大动力。

监测反馈优化改进。要组织开展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监测,重点监测课程实施状况和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状况,了解基础教育课程实施中难点问题及其性质,并提出对策建议,收集校长、教师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文本的具体意见建议,形成反馈改进机制,为持续优化基础教育课程提供依据。

关注各方发展动向。要及时关注全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动态,充分借鉴新成果,结合国情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愿景,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推动育人方式变革,关注学生多样化需求,增强课程综合性、实践性、适宜性。密切关注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科学技术进步新成果,结合学科特点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时代性。

无论义务教育还是高中教育,新修订的课程方案、课程标准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提供了改革蓝图和行动方案,也为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培育提供了新增长点,更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动力支撑。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 中国教师报、中小学校长论坛微信公众平台。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中小学校长论坛尊重原创,如涉版权,请联系删除。





江苏圣陶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中国人民大学汇贤大厦B座500室
邮箱:jsst@shengtaoedu.com
电话:4008072800
热线:4008072800
关注我们: